close

IMG_3925

在疫情最艱困的情況來到了美國,花了十天找到房子入住。

就來把這段時間的找房心得整理一下。

在開始前要先確認一件事,就是美國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空屋,就算你照片看到那是有家具的,搬進去也是空屋。

如果要找不是空屋的,請下關鍵字furnished。(然後通常廚具都很完善,四個爐子跟冰箱是標配,剩下就看有沒有額外的微波爐、烤箱、洗碗機Dishwasher)。

然後美國大部分的房子都是由物業管理的,很少個人戶(但我自己租到個人戶,這個之後再談)。

接下來就開始吧。

 

第一階段:事前找房、房仲費?

美國的找房網站有幾種,分別為ZillowApartments.comTrulia

我個人是用Zillow,搭配app下載跟訂閱通知會寄發房源給你。

再來就是上網查公寓評價,我個人是使用Google去看他們的評價,有時候有些公寓住戶會在裡面留評論(我就看到蟑螂很多、房子修繕maintenance很差等等等的評價)。

有時候Apartments也會有公寓評價,就兩邊參照著看就好。

最後是要確認費用跟一些細節,網站上面有時候不會寫到全部,所以以下有幾點可以在出發前先寄信確認,避免有遺珠之憾(比如有些有包水電不包暖氣這種,或是明明包水電卻沒寫在網站上)。

Zillow可以選詢問問題,房仲就會回信給你,通常都回非常快,當然當面再詢問房仲也是一種做法。

另外也有些人委由房仲幫忙找房子,我個人沒遇過,不過有朋友找的經驗是一次250$,也是一筆不小費用。

1. 有沒有線上付費Online Payment ?

Online Payment是發生在比較完善的公寓管理公司,可以線上付費,有些公司比較小,就得帶現金去找美國的7–11或郵局開money order,每次還要花手續費1–2塊美金,就相當麻煩。所以這個應該算是找房的首要條件。

2. 有沒有停車位Parking Space、Parking Fee是多少?

如果公寓自己有停車位,叫做parking on site,然後會再細分是否是indoor。地上停車場叫做surface parking,室內的叫做garage parking。而沒有停車位的話就要去找路邊停車street parking。

然後Parking Fee的價格很看物業,我有遇過最便宜是大概65$/month,也有250$/month,一切端看車位的狀況而定。

但我找的區域停車位很搶,我有一個出發前看好的公寓,抵達後跟我說沒車位了,但有時候物業會願意幫忙租賃附近的停車場,就一樣,看怎麼跟物業談。

3. 有沒有全包水電All Utilities Included或其他費用?

這個超重要,因為我後來發現美國的各項費用超級貴,水電費的話一個月70–80,如果再加一些林林總總的費用甚至到200美金都有可能,而且有些如果是自己處理,還得定期上去繳錢,多了很多麻煩,所以租之前一定要好好確認有什麼費用,當然能找到All Utilities Included的是最好。

所以下面來認識一下相關的英文單字。

全包的話就是All Utilities Included,就什麼都不用管,但這種房型比較少。另外有時候全包的會搭配HOA Fee(Home Owner’s Association),就是物業管理費,我找的大部分都沒有,但也有遇過房租很便宜,但一個月要收252$的HOA的房子。

再來次一等的,一樣也是幾乎All Utilities Included,但你必須自己付網路Internet跟電視Cable,這個也還可以。

再來就是五花包門的有些有包有些沒包了,最常見的有電費electricity、水費water、暖氣heating,另外暖氣如果有些時候是電費的,那就不會有這項,會算進電費裡。再來一些比較少見的如垃圾處理費trash、recycling,這個通常大概10$左右;或是污水處理費sewer,另外有時候煮飯也會有cooking gas,養寵物有pet fee,總之各種fee。

通常比較多是包水包瓦斯,然後不包電費、網路等等,所以這邊就注意一下。

4. 租金有沒有特別促銷、漲租幅度多少?

美國很神奇,他的租約大概跟台灣旅館的房價一樣,都是訂來參考的。有時候會給你整整減免2–3個月的租金都有可能。還有遇過跟我說現在入住會有打折優惠,剩一個禮拜了最後限量,我跟他說我2個月後才能抵達,他又改口說那個優惠有特別幫我跟主管開會,又延長了。所以這部分就jusk ask,多問多機會。

再來是漲租,美國的房租每年會有漲幅,就你租完隔年就會漲租。但每個州會各自規定不能漲超過多少,比如3–5%,可以詢問房仲當地的幅度,心裡就知道花費大概是多少了。

5. 搬進去的費用?押金?

有些公寓如果要申請入住,會有application fee,有時候是25$,是不能退還的。然後搬進去有時候會有move-in fee,可能通常300$到500$,我後來找到的是950$。但也有以上兩個費用都沒有的,一樣看物件。

再來是押金,美國是個很講究養信用的國家,通常押金很看你個人信用,如果你收入在一定額度以上,比如3,675$美金,那押金就可以減半,但如果沒有,押金就double。但對我們這些還沒有社會安全碼、一片空白的外國人來說,就是double了,通常是一個月租金。

以上一些東西確認後,就可以約看房了。可以在出發前先約好,抵達美國後再聯絡就行了。

 

第二階段:實體看房

實體看房有幾個要注意的地方,總之就是要測試設備跟一些東西可不可以。

一樣也是條列如下,可以記下來變成現場看房的筆記。

1. 洗衣機、烘衣機在哪裡?

美國都烘衣服比較多,很少晾,所以都會有洗衣機跟烘衣機。

如果在房間裡,叫做In Unit Laundry,如果是共用的,叫做On-site laundry。共用的話要注意在幾樓,然後是用什麼方式付費?有些是用硬幣付費,有些是可以用信用卡買感應卡跟加值(比如有些是使用FMB Laundry系統的,就可以買感應卡)。買感應卡當然比用硬幣付費省事多了。

2. 有沒有門房、監視器、消防等等?

有沒有門房收信收包裹,非常重要。因為美國距離非常遠,沒有臺灣那麼方便,如果不想整天開車出門買東買西,有門房是非常重要的。

此外監視器、跟消防的一些安全措施也可以注意。

3. 公共空間部分與公設如何?

垃圾處理的空間是統一集中在地下室呢?還是每層樓都有一個空間,每層樓都有垃圾處理空間的話會少很多事。

此外也有健身房、泳池,有些還會有儲藏室Storage Room,有時候是免費的,有時候要額外付費,可能50$/month。

4. 公寓相關設備測試

天花版有沒有燈,通常美國的房子天花板是沒燈的,要靠自己買照明。但也有遇過少量的物件是自己就有燈的,會省不少事。然後房子的窗戶是否是兩層窗,夠不夠防寒(但通常都很防寒啦、這點還好),再來是之前提過的,廚房的微波爐、烤箱、洗碗機Dishwasher等等。

此外還有廁所沖水水壓、浴室水壓跟快熱的程度等等,都可以在詢問房仲後進行測試。另外有沒有暖氣跟冷氣,因為有時候美國不是全都很冷,夏天也會到30幾度,但這兩個設備能測試的機會都比較少,因為通常都是先停掉的。

 

第三階段:簽約(個人戶)

再來就是簽約了,這部分因為我後來選擇跟個人戶簽約,不是跟物業公司簽,所以就不太一樣。通常跟物業公司簽,要線上申請,然後等他們審核,作業時間大約10幾天。

個人戶就是是房東自租的,比較少見,所以為了預防萬一,就要先請他提供所有權狀證明,確認他真的是房屋所有人,接著再辦理後續的簽約等等。這部分就是見招拆招,文件跟租約一一確認就好,通常除了租約之外,還有一些當地政府要求的文件要簽,會一併處理掉。

另外我入住前還有另外一個小插曲,就是我租的地方入住前要先經過管委會面談,主要是宣讀公寓公約,確認你入住的一些需求,還有一些垃圾處理的規矩跟空間使用的規定需要遵守,還蠻友善的(我另外拿到了80頁的公寓公約,美國人做事也是蠻嚴謹有趣的)。

總之美國居大不易,原則上就是功課盡量做好做滿,然後隨時要小心謹慎。

祝大家都能租到理想的房子囉。

 

附錄

其實因應疫情,有很多線上Tour的服務。但我大約是2021年3月抵達,那時候已經疫情趨緩,所以已經可以開始實體看房,只是必須全程戴口罩而已。

總之勤洗手,保持距離就沒事。並且2021年4月開始,我所在的州就開始陸續預約打疫苗了,因此已經開始沒那麼嚴重了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斐慕清 的頭像
    斐慕清

    密封豆子坑

    斐慕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